跨年晚会“玩梗”:抛掉一个热梗,渴求一颗匠心


「在“花式玩梗”背后,人们期待看到的是创作的独具匠心。」

女明星一脸正气地跳“我没K”,老艺术家带着痛苦面具唱《悬溺》,《爱如火》、中文版《Queencard》轮番上阵......对于含“梗”浓度极高的各大跨年晚会,有网友评论道:“这是跨年?这是2023抖音大盘点”。


(今年跨年晚会部分节目)

今年的各大跨年晚会凭借“花式整活”霸屏热搜,乘着网络热梗的东风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出圈。然而不少网友对此表现出不满:“跨年晚会怎么一个比一个癫”“我需要一个比礼崩乐坏更严重的词”......


(网友对于今年跨年晚会的评论)

回顾近几年的跨年晚会和春晚,我们也可以发现网络热梗出现的频率不断攀升。为什么网友会对晚会上的网络热梗如此排斥?网络热梗真的如此“上不得台面”吗?

“成何体统”?

网络热梗与晚会的碰撞

1

对于充斥着抖音神曲、花式玩梗的各大跨年晚会,有网友评论道:“原来我才是守旧派”“我从来没想到过‘成何体统’四个字会从我嘴里说出来”......


(网友对于今年跨年晚会的评论)

那么,究竟什么是这些晚会的“体统”呢?

在许多人的记忆中,电视晚会常常出现在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的场景里。逢年过节一起看晚会,尤其是春晚,已经成为一代人的生活习惯。电视晚会由此被赋予了“合家欢”的期待。

所谓“合家欢”,一是“合家”,这便要求节目内容老少咸宜;二是“欢”,图一个欢乐祥和的气氛。对于从春晚衍生出来的各类晚会而言,虽然阖家团圆的色彩有所减弱,但仍然保留着欢庆节日的仪式感。

因此,电视晚会是一场文化盛典,更是一种集体仪式。而电视晚会的“体统”,便是其作为这种仪式的规范:晚会的节目应该是雅俗共赏的,从而承载起塑造记忆、引发共鸣的功能。

显然,被粗暴移植进晚会的网络热梗破坏了这种规范,从而带给了网友不适感,而这或许也与“梗”本身的特性密不可分。


(春晚金句VS春晚尬玩梗)

趣味性高、可重复性强的网络热梗一般以娱乐为目的,很少具有可解读的深刻内涵。人们玩梗,或是出于从众跟风,或是出于释放压力,常常只是作为一时的娱乐方式和短暂的情绪出口。

此外,玩梗是人们在互联网私域中进行的互动行为,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它通常是某一个群体内部的共同语言,人们在内部玩梗并形成相对于外部的交流壁垒。许多“梗”不仅有一定的理解门槛,还常常有特定的应用场景,因而难以引起广泛共鸣。

譬如,网友在网上看以《悬溺》为背景音乐的CP视频时会大呼“磕到了”,而在跨年晚会上看老艺术家们唱《悬溺》却会感到尴尬。由此看来,若将具有强烈的网络风格的热梗直接搬到电视晚会上,难免会产生水土不服。


(网友对于跨年晚会唱《悬溺》的评论)

进一步来说,玩梗这件事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网友的“圈地自萌”。在具有大众传播性质的晚会上玩梗,无疑是将网络热梗从私域引入了公共领域。人们独自玩手机的乐子被放到大屏上“当众处刑”,因此产生了“脚趾抓地”的羞耻感。


(网友对于今年跨年晚会的评论)

正如有网友评论道:“我喜欢看网络小说但不代表它可以入选高中教材。”这样看来,无论是因其娱乐性、独特性还是一定的私密性,网络热梗都难免被归为“下里巴人”一类,从而让人们觉得“难登大雅之堂”。

从造梗到玩梗,

晚会的角色之变

2

不过,对于创作者来说,在晚会里大量玩梗,或许也带着几分无奈。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异军突起,我们也可以发现,电视晚会在流行文化领域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网络没有那么发达的年代,电视仍然是人们重要的娱乐消遣工具,也是流行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所谓的流行梗也大多是由电视剧、晚会等生产的。例如春晚小品中朗朗上口的“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甄嬛传》热播期间的甄嬛体等。


(春晚经典作品金句)

然而,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让人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找乐子”,同时还获得了“制造乐子”的权力。电视由此被冷落在一旁,网络社交媒体则成为了造梗集中地。社交媒体日渐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电视娱乐功能的替代品,也成为了流行文化的主要制造者。或许正因如此,电视晚会不得不尝试从过去的造梗转向现在的玩梗。

此外,社交媒体地位显著上升也对电视晚会的传播方式产生了影响。就跨年晚会而言,各大卫视以往惯用的技巧便是以明星和娱乐话题来博取短期的高频曝光。而在如今的流量时代,各大卫视的传播重心也从关注电视收视率,转到对网络受众的注意力争夺。因此,各大跨年晚会也难免想一乘网络热梗的东风,以此在社交媒体上博取更大的流量。


(今年跨年晚会的微博热搜)

在电视晚会角色转变的当下,各大晚会玩网络热梗似乎也情有可原。然而,不少网友却认为今年的跨年晚会“一个比一个癫”,并且大呼不妙:“完了,春晚科目三感觉是真的。”

“科目三”是近期席卷全球的土味舞蹈,部分网友认为这当梗玩玩可以,要是真搬上春晚,“与把辣条端上国宴有什么区别”。

由此看来,网友们似乎还是认为网络热梗有些“上不得台面”。纵观网友消极反应,晚会玩梗这一举动似乎有些弄巧成拙,虽博得了流量,却失去了观众缘。那么,网友们是真的无法接受在春晚这样的“大雅之堂”看到“下里巴人”的网络热梗吗?人们期望在晚会上看到的又是什么?

观众的期待:
阳春白雪VS下里巴人

3

若将网络热梗归为“下里巴人”,那么以往的晚会节目也并非只有“阳春白雪”。回看春晚历年的优秀节目,其中也有不少接地气的“下里巴人”作品。

2006年春晚的舞蹈《俏夕阳》,便将皮影舞与当时流行的机械舞、江南style等元素巧妙结合在一起,老人们幽默风趣的舞姿下尽显生命力。此外,《卖拐》《不差钱》等经典小品也十分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在带来欢乐的同时爆梗频出。


(2006年春晚舞蹈《俏夕阳》)

同样是结合流行文化、同样是玩梗,却收获了截然不同的观众反应。由此看来,成功的创新往往能够用巧妙的方式结合流行文化元素,让观众感受到创作者的独具匠心,从而维系作品和观众的情感连接。

今年同期的跨年晚会中就有饱获赞誉的例子。同样是玩梗,B站的跨年晚会却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它主打结合动漫IP打造童年回忆杀,其中也有用美声演唱网络热曲《Queencard》、凤凰传奇跳《Trouble maker》等花式整活。网友之所以能接受B站跨年晚会的玩梗,除了B站本身根植于二次元这一网络亚文化外,也与其精心的创意性编排有关。

因而,或许并非是大众真的“守旧”不能接受创新,晚会玩梗本身也并无原罪。人们真正反感的不是在晚会上玩梗,而是生搬硬套、急功近利的创作态度。


(B站跨年晚会玩动漫梗)

对于即将到来的春晚,也有不少网友化身“肖秀荣”对着网络热梗进行“春晚押题”。

有网友将春晚传统与热梗结合,预测会有节目的最后一句是:“什么i人,什么e人,我们是相亲相ie家人!”也有网友直接点明雷区:“要是有‘尊嘟假嘟’我就把电视砸了”“要是因为是龙年就出现‘恐龙抗浪’我就把电视砸了”......


(网友的“春晚押题”)

在或调侃或吐槽的“春晚押题”中,我们或许能窥看到人们真正期待在春晚上看到些什么。

要知道,年轻一代并非只喜欢玩梗,也热衷于欣赏创新且富有内涵的优质作品。网友对晚会玩梗的不适本质上是对泛娱乐化的排斥,也隐含了对优质内容的渴求。

总之,回归到晚会的本质,“娱乐而不失深度、通俗而不失品质”或许才是人们理想中的晚会的样子。


 分享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扫码用手机访问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说明联系邮箱,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

© 2025 dy.baby  E-Mail:[email protected]  

观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