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谁》为什么爆了?

刑侦悬疑向来是国内影视剧作品中的重要题材,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刑侦剧的痛点都是解决不好破案的事业线和人物的情感线的平衡,要么侧重前者让剧集古板生硬套路化,要么侧重后者让观众难免吐槽:能别披警察外衣谈恋爱吗?

而近年来,让观众上头的好剧越来越多。警与匪、兵与民、大案和个体等等都是能够展现最极致人性的关系构建,主创们也在极力找寻最恰切的表达。

前不久观众们刚刚从高启强、安欣的一正一邪斗智斗勇中缓下来,又一部抓人胃口的爆剧出现了。《他是谁》在开播前就被期待已久,优酷站内预约人数高达181.8万人,今天豆瓣开分也取得了8.2的成绩,超40%的观众给出满分。

虽说刑侦剧是经典题材,本身并不新鲜,但《他是谁》用另类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在第一时间就抓住了观众的心绪,本就带有悬疑色彩的剧名自动让观众带着好奇观剧,随着剧情的走向越发调动观众想要知道真相的心,同时也塑造呈现了以张译饰演的刑警卫国平为首、辐射出来的饱满人物群像。

某种程度上,好的刑侦剧是当代英雄主义的表达和载体,这不仅是某个人对抓出真凶的执念,而是一群人因为案件而被改变命运、被迫成长的故事。

破案要专业,大小角色都鲜活

观众一向反感逻辑漏洞明显的破案剧集,往往因此稀释掉强大阵容和视觉质感带来的好感度,甚至会让观众内心咂摸:我们都能看出来的bug,编剧看不出来吗?

这似乎也成了很多国产剧的隐疾。刑侦剧向来以案件侦破为主体,因此每个案件都需要反复打磨。

看到目前,《他是谁》的剧情严谨可推敲,案情逻辑让剧集在讲述方式上对受众具备持续吸引力,以警察为主视角的侦案视角的细节展开更具代入感和信服力。最重要的是,主要角色智商在线、不犯蠢、有情有义接地气、会发脾气也会认怂,鲜活的个体形象油然而生。

张译此次饰演的卫国平,可不是单纯善良、让人心疼的白月光,上来就是大队长,浑身都是混迹职业生涯多年的气质:粗粝、直接、不爽就说不服就干,此次塑造了一个有个性的警察形象,更透出一股坚韧。面对省里来的专家教授不科学的布控方案,他敢于叫板,会议上说走就走;坚持自己的调查方向决不放弃,为了找到尸体残余部分狂翻垃圾站点,据了解,翻垃圾山都是实拍,弹幕也是一水的逗趣:警犬来了都得戴口罩。

在案情上,卫国平敏锐且细腻,始终相信凶手作案不可能万无一失,总有纰漏。他也擅长把很多细节做归类,对周遭的一切保持警惕。不同于以往的刑侦剧,以案件为单元,破一个案子开另一个案子,以案子的数量来推动故事。《他是谁》则是多案并进,光是前四集就融入了五个案件,一方面更符合警察日常手上案子多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让整个剧集没有割裂感。一位豆瓣网友也表示:此剧的真实并非指案件,而是对于年代和刑警这一职业的真实还原,他们并非玄乎的金手指,一下子就能点出案件关键锁定凶手,而是抽丝剥茧、细致推敲,精准展现了90年代刑侦手段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警察的工作状态。

好的刑侦悬疑剧是在不可预知、惊恐的表象下,对各种情感的人伦命题的表现和对个人生命尊严的注解。而往往主角在履行其责任的同时,体现出超越一般人的能力与坚韧,展现出了人物的崇高品格。他们的行为种种,也总是与友情、爱情、家庭和社会责任息息相关。客观说,剧集的很多画面确实渗人,但同样让观众为剧中的受害者悲痛。

我们未必记得经典剧集的剧情,但我们一定记得里面的人物:比如甄嬛、小燕子、苏大强、高启强、林有有……如果把《他是谁》里的人物关系摊开来看,他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宋哲的圆滑聪明,典型的官场高情商,又能让领导满意,还能在下属面前立威风,知道如何靠脑子“上位“。警察局长顾卫东老道沉稳,能直击下属性格要害,威严和慈爱于一身。聂小雨则把作为幸存者的感恩、愧疚、深藏多年的爱意等复杂心绪都表达地很到位。写好一个人不难,但写好一群人很难。换句话说,好看的剧,永远是人物群像的成功塑造和故事的完美讲述。

总的来看,角色贴脸度很高,没有奇怪的配音,也没有不搭的演技,几乎是全员在线。

看似大英雄,实则小人物

看起来,卫国平追求真相,为揪出真凶常年较劲,内心的正义都让他的英雄主义拉满。但他因此睡眠很差、精神衰弱、过度劳累,其实他也只是个普通的、活生生的人。在工作之外,他也会遇到生活中的各种情感纠葛。1988年,因亲眼目睹战友陈山河的牺牲而常年怀有负疚感;与师长间的依赖感,动辄跑去陪吃饭、一起泡澡;与兄弟的熟悉生活感,三队成员就是他的后盾和臂膀。

卫国平、顾卫东泡澡

尤其是与幸存者聂小雨之间的宿命感和互相救赎,也让这个硬汉角色更显几分破碎和真实。多年来,他心中放不下兄弟的死,而在八年前,他们其实都是受害者,他们可以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懂得彼此心里的苦衷和隐忍,也让这份感情更有了命中注定的意味。

很多观众对于男女主互相表白这段戏有争议,认为有点突兀甚至太过直给,但其实不然,他们俩本就特殊的相识方式、相处模式,作为受害者的聂小雨其实在用一种所谓的“大胆”,来对抗自己内心的恐惧,她要放肆要折腾要闹才能确认自己爱的人也爱自己。而卫国平在本就有着这样情愫的状态下,知道聂小雨的情感诉求,也知道自己可能是她生命里唯一的光。

虽然《他是谁》是刑侦剧以破案为主,但是在寻找凶手破案的同时穿插着男女主的感情线,这些感情戏不仅没有拖累剧情和人设,而是让观众观剧情绪做了一个缓冲,在紧张刺激令人胆寒的案件之余,有空隙喘口气觉察到警务人员也食人间烟火,也有感情问题,硬汉也有柔情,引起共鸣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卫国平陪师傅吃饭

《他是谁》不仅是卫国平的故事,而是以卫国平为代表的剧中警察以及每个有名有姓的角色的画卷。他们身上融入了太多现实警察群体的影子,是一个真实中国警察群体的缩影:要面对恶性案件、顾不上生活、面对战友的牺牲、背负真相的找寻。也因此,我们看到的除了案件,还有案件背后真实的人和深刻的情感。

他们在这里不是脸谱化的形象,而是乐于人的基本情感,找到新线索、发掘新证据所带来的喜悦,苦于案件的艰难、时间的大跨度、亲近人的离别造成的内心坍塌。剧集还展现了警察的荣誉和德行,心怀愧疚的卫国平对于三等功不接受且排斥、开心的时候一定要穿警服、对于线索的突破会高兴,处处都是他内心对于这份职业的尊重,名利早已抛弃。

也就是说,剧集的构建模式颇为创新,主创不仅注重整个重大的历史背景,更聚焦于在这些大案要案之下,与之相关的个体是怎样的过生活。用一个时代的切片,展开一群人的人生卷轴。

从文化观念的角度,《他是谁》把刑侦题材中警、匪、民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现得很清晰到位,从香港警匪题材起,三者间的关系也随着作品的发展经历了多种变化,从警匪开始的势不两立到如今警匪可以对话、可以交流,警民之间或多或少的不信任到如今信任有加,甚至警警之间也是真心和虚伪难辨,如此,才让剧情更有看头。在尺度问题下,能够拍好普通人物角色之间的张力,才是《他是谁》真正吸引观众的地方,否则也不过是又一个“张译探案全集”。

结语

观剧的过程中,我们似乎也跟着卫国平和他的战友一起收集线索,努力找出真凶。特别的是,几乎每一个故事中都融入了情感道德问题,看剧的同时也启发着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工作、生活、人际。情与法是主角的两难,绝望中萌生希望也是每一个观剧者的切身感受。

由于刑侦题材的不新鲜,《他是谁》除了拍摄本身的难,还有艺术表达上的不易。我们知道不是有反转就能吊人胃口、满足观众,而得是反转得当,出人意料。观众想看的不是急刹车,而是大阴谋套着更大阴谋的峰回路转。就目前播出的剧集来看,《他是谁》始终在以剧名为纲领,不偏不倚讲述着“他是谁”的真相探查故事,没有节外生枝,也没有莫名其妙。

卫国平反思

值得一提的是,剧集还通过警务人员的工作方式细节,展现了对于制度变革的推动。比如顾开岩和卫国平在审讯时完全不同的方式,尽管顾开岩没有审讯出确凿的真相或证据,但她不暴露警察掌握的线索、尽量抛出问题让嫌疑人主动交代,逻辑是正确且全面的;卫国平则因为办案心切把几个大案要案联系在一起,打乱了顾开岩的审讯节奏,导致俩人发生冲突。

与之呼应的,在第八集中,吴教授在课堂中用大家对“恶意”思考的提问,提醒了被破案变得偏执的卫国平,卫国平因此深深自省,在日后改变了工作的方式,而这样的桥段设定其实是创作者的有意为之。

在此之前,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称被追诉者为“人犯”,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改称为“犯罪嫌疑人”,这也是我国法律确定“无罪推定原则”的一个标志。而《他是谁》的难能可贵就在于与现实生活的联动,将卫国平的自我反思与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时代背景融合,让剧集更真实,更有时代代入感。

如今,好剧越来越多,观众判断一部剧是否好看、值得追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能否在短时间内抓住他们,节奏、故事、人物一个都不能差。

回到问题的最初,《他是谁》为何还能成为爆款吸引观众,大概就是:它不仅讲好了新警察故事,还照见了这些背后的人情冷暖与社会温度。


 分享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主题颜色

    • 橘色
    • 绿色
    • 蓝色
    • 粉色
    • 红色
    • 金色
  • 扫码用手机访问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说明联系邮箱,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

© 2024 www.idy.asia  E-Mail:[email protected]  

观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