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帮糊咖翻红,全靠她一手操办

01

还记得吗?

前几年新版《流星花园》里全网嘲的“杉菜”沈月,最近又有了自己的F4。

图片

放错了,是这张——

图片

来源|微博@快乐的大人官微

出自最近的新综艺《快乐的大人》——一档由沈月的vlog扩充而成的慢综。

固定嘉宾包括沈月和她vlog里的常客王敬轩(妖扬)、吴宇恒、周彦辰组成的“野居一家”,加上编外人员(飞行嘉宾)范世錡。

谁曾想,沈月的vlog竟然做大做强到如此程度,还拿下豆瓣9.3高分,被称作年轻人版《向往的生活》。

曾几何时,《向往的生活》的横空出世一度让人心向往之,后却在精雕细琢中渐渐失了味道。

图片

图片

回过头才发现,从《向往的生活》的伪乡村客栈,再到《快乐的大人》的穷游趴体,原来精装修的林中茅屋,早不再是年轻人疗愈情绪的精神乌托邦。

这么说吧,如果你对去年的爆款综艺《快乐再出发》意犹未尽,那完全可以把《快乐的大人》当代餐。

一样是糊咖穷游,不过《快乐的大人》节目形式甚至更散,全权交由嘉宾自行策划和制作节目。

摄像头是自己架的,主题曲是自己做的,飞行嘉宾也是自己薅来的,主打一个嘉宾全自助。

图片

多年的观综经验告诉我们,最大的反套路,就是没有套路。

第一期在沈月家开录,住在同小区的哥几个一来跟上炕似的,穿着睡衣见到沙发就躺。

但说他们随意吧,脸上还知道打个底。

神奇的是,这档节目“形散而神不散”,我愿称之为氛围感综艺

什么意思?

就是你分明搞不清楚笑点在哪,但还是会不自觉跟着笑。

图片

图片

别看这是一场全员i人的好友局,氛围却很有感染力。

跟很多嘉宾自娱自乐、观众却尬到抠脚的假嗨节目有所不同,关键一点在于,它不会让观众产生局外人的隔阂感。

有个说法叫“第四堵墙”,表示表演者和观众之间存在的无形界线,换句话说,我们与舞台、屏幕里的人往往是存在天然距离感的。

可《快乐的大人》这种氛围感综艺就像打破了第四堵墙,让屏幕前的观众也能融入其中。

在vlog里,他们就像一群元气满满的玩伴,总会给你云出游的代入感。

图片

图源|微博@沈月

《快乐的大人》画风也大致如此。

如果说以往很多综艺是“代我去旅行”,那《快乐的大人》则有“带我去旅行”的真实感。吃吃苍蝇馆子,侃侃大山,相比其他大制作综艺,生活感和烟火气反而更足。

初看阵容时,还以为是一档粉丝向综艺,看下去才发现,他们根本不像在拍综艺,而是在演我和我朋友的日常。

点奶茶时,总有朋友习惯无脑跟单,临下单又突然变卦。

如今年轻人送客不流行随礼,随份垃圾下楼代扔才是社交潜规则。

看他们打趣玩闹,完全就是当代年轻人尤其是i人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散是只想隐身的乖乖仔,聚则成了一起丢人的显眼包。

当然,如果仅仅是实录也难免无趣,能造梗、懂整活,才是营造氛围感的关键。

一如团队里的粘合剂,沈月,既能抛梗,又开得起玩笑。

范世錡大概也没想到会跟一台车撞衫

社恐程度最轻的王敬轩则充当大家长角色,许是因为东北人刻在骨子里的搞笑基因,既能张罗控场,又是活跃气氛的接梗能手。

范世錡(车内拍照ing):可真是够糊的

王敬轩:他骂咱们仨糊

团队中的团宠往往也是团欺,崽崽吴宇恒日常卖萌,就常沦为众人模仿和调侃的对象。

总之,全员的乐趣都建立在他的羞耻之上。

弟弟周彦辰则代表团队中i人属性最强的那类,平时话不多,走的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路线。

论如何生动地形容吴宇恒的呆萌常态?

——就像这个机器一样,它就是不对焦。

图片

你会发现,这类慢综的笑点是不成套路的,不需要刻意设计,三言两语的日常对话就能碰撞出彼此心照不宣的快乐密码。

就像自行组织拍海报那期,葫芦娃冲着财神爷叫“爷爷”,把财神爷都笑发财了。

图片

当屏幕外的观众跟他们共脑,也能实现笑点同频,宛如一部好友相处实录的高能合辑。

可以说,自《快乐再出发》之后,《快乐的大人》又是一次白描式呈现的胜利。

02

观感轻松倒是意料之中,没想到的是,还能在一档慢综里看出爽感。

《快乐的大人》是懂阴阳的。

如今综艺界的流量密码是什么?

——矛盾。

好不容易当了回节目策划人,他们自然精准拿捏了剪辑套路,一言不合就随地大小演……再一秒破功。

开会开到一半,突然瞄到电视上炒CP的综艺走向,他们也敢大胆开腔——

沈月:他们为什么在搞恋综?

王敬轩:所有综艺最后都喜欢搞一下这个

你不是最清楚吗(笑)

看到这,相信老综艺人们应该秒get,他们看似在调侃沈月,打的却是隔壁吴彤导演的脸。

还记得去年的《无限超越班》吗?

节目前后期接连搬出综艺矛盾+炒CP两把流量杀手锏,赚足了热度,也招来了骂声。

合理怀疑《快乐的大人》在仗糊行凶,像是专门来粉碎综艺套路的。

对完形填空式的综艺套路来说,热度和话题就是永远的标准答案。

如你所见,后来也的确惯出了越来越多依葫芦画瓢,挂羊头卖狗肉的“诈骗综艺”。

比如最近另一档综艺《一拍即合的我们》,找了一批演员在节目上重演偶像剧,打着演技综艺的旗号,却把恋综套路玩得明明白白。

果然,当下综艺的尽头是按头观众嗑CP。

赛制上,光选搭档就分成好几轮,又是在见面前安排线上聊天,又是全员入住心动小屋,嘉宾出场后立即进入互选环节。

图片

图片

你以为折腾了这么一圈终于选好搭档了?

不,吃饭的时候还要重新洗牌再选一次。

看下去才发现,这压根不是什么找戏搭子的节目,品品这生怕观众不嗑的选人片段,倒是可能让误点进来的观众以为走错恋综频道。

这边是口是心非的嘴硬男,气走了原本双向奔赴的女搭档。

图片

那边年下男因其他工作提前离开,临行前支支吾吾一句“我希望你可以等我”,就让观察员先嗑疯。

而导师点评也在脱离了以往的抓马撕X模式后,滑向另一种极端。

书面化的措辞宛如AI念稿,活像小学老师在学生手册上写的教师评语,乍听没毛病,可越品越像应付观众的场面话。

图片

完整无删减版点评截图

从这个角度看,说是演技综艺也没错,镜头下的每个人都仿佛1:1还原剧本上的限定角色,只是,这属实有点辱真人秀了。

就炒CP来说,倒不是因为节目安排的艺人没有CP感,而是造糖手法实在拙劣,放十年前还可能被嫌过时。

《无限超越班》里美其名曰“培养默契”的约会环节,却分明拿了土味偶像剧剧本。

这边主角在你侬我侬,镜头一切,那边默默守护的深情男二赶巧看了些不该看的东西,上演一出三角虐恋。

再安排个落单的炮灰女二,从男主的区别对待中,突出对女主的偏爱。

该配合剧本演出的艺人未必觉得“钱难赚”,倒是被恶心到的观众只能捏着鼻子骂一句“*难吃”。

而《快乐的大人》打破套路的方式,便是用魔法打败魔法,除了公然调侃,还直接把综艺套路拆解给观众看。

别的节目还在大费周章拉郎配,沈月却在节目里明目张胆嗑起了CP,在帮吴宇恒拍照时出了点小插曲,于是趁着范世錡过去帮忙的功夫疯狂按快门。不愧是编导出身的综艺人,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综艺CP是如何诞生的。

归根到底还是观感问题,一眼假的所谓流量密码再怎么生搬硬套也迷惑不了观众。

反之,若在自然而然的相处中就能擦出火花,不用按头,嗑学家自然上头。

03

对嘉宾而言,这种套路化的综艺也很难突出他们作为人的特质,给观众提供共鸣点,而只是综艺流水线上的工具人。

《无限超越班》里全员外出研(约)习(会)那一期,出发前有个对话细节。女嘉宾们被安排提前上车分开入座以供男生挑选前,吐露了想自由选座的心声。

- 你有没有本来想跟我坐的?

- 有

- 我也是

是的,嘉宾上节目连转场的座位自由都没有,不然接下来怎么培养(炒)默契(CP)?

但,真人秀嘉宾理应是生动多态的样本,而非服务于套路的工具。不求完美无瑕,但至少尽量真实。

此前沈月在《无限超越班》的局促表现引发过争议,但在这个节目里找到适合自己并能发挥特质的方式,就像当时在节目面试现场播放的vlog里的她一样,自然又元气。

连在《无限超越班》拿了祭天剧本,被推出来挨枪子儿的范世錡。

图片

节目里因迟到挨骂,后被扒是剧本安排

在《快乐的大人》里都观之可亲,找到了属于他的定位,被不少人呼唤常驻——

在这群玩心重的固定嘉宾里,被衬托成了独一份的沉稳。

既能配合出喜剧效果,在海边丢鞋事件中,有人沉迷抓虾,有人捡石头,把他气成一群“没头脑”里的“不高兴”。

- 诶,我找着一块紫shai的石头

- 我让你找鞋!

图片

又能窥见他作为旁观者的细心,留意到最内敛的周彦辰开始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图片

《快乐的大人》不是艺人的洗白平台,只是胜在能突出嘉宾特质,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社交方式。

你会发现,没有被套路绑架,也没有被剪辑引导的他们是鲜活的,甚至褪下明星光环后在他们身上还能投射出我们自己的影子。

看他们相处总让我想到《请回答1988》里在双门洞一起长大的那群孩子,他们无所顾忌的相处状态下,都基于对彼此个性足够了解。

图片

比如周彦辰就像身边那类性格慢热的朋友,有时即使在熟悉的朋友面前也不太爱说话,习惯躲在角落看其他人玩闹,但周围朋友都心照不宣地允许他在团队里做一个看似不和谐的符号。

图片

恰巧对应同样寡言内敛的狗焕,大家不会强迫他开朗,但一有集体活动都不会忘了他。

又如“碎嘴子”王敬轩,实则起的是团队的主心骨作用,玩得开又知分寸。

图片

就像看起来最没心没肺的娃娃鱼,实则是几人中最清醒的人生导师。

图片

困在壳子里的角色和情感,始终如隔靴搔痒,很难真正打动人心。

所谓综艺活人,不过是指无异于你我的艺人,哪怕遇到最容易让观众抠脚的煽情环节,也能让人共情。

在衍生小节目《你最好是》里,他们需要轮流互相备采,聊到彼此关系时都忍不住哭了,但他们的反应不是作秀式的释放,而是在克制和掩饰。

一边哭一边下意识用大笑、摸头发和整理衣服这些不自然的小动作掩饰难为情,像极了东亚家庭表达爱意,别扭但真实。

图片

节目真诚制作的底色,其实是一种重呈现、轻加工的善意。

不论是激化矛盾还是炒CP,出于“缺德”的私心,总有人爱看,但掌握了流量密码后的复制粘贴,又有什么意思?

而综艺剪辑引导下的明星则被剪成碎片化形象,在大众口碑中不断沉浮。

当然,对于拿钱办事的明星或许是笔划算的买卖,倒是白瞎了真情实感的观众陷入循环内讧,沦为资本Play中的一环。

如果说镜头滤镜下的形象必然是碎片化的,那真人秀至少也理应秀一些真实可辩的人性和情绪,而非脸谱化的善恶包装。

如今大家都爱说,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抛开套路化的节目形式,更重要的是,能否让观众从中看到自己,别让“内容为王”沦为一句口号。

图片


 分享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主题颜色

    • 橘色
    • 绿色
    • 蓝色
    • 粉色
    • 红色
    • 金色
  • 扫码用手机访问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说明联系邮箱,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

© 2024 www.idy.asia  E-Mail:[email protected]  

观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