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有她,我们值了

前几天,一则伤感的新闻——

《下一站,幸福》的导演陈慧翎,因癌症去世,享年48岁。

图片

她的《下一站,幸福》在台偶黄金期的尾巴。

《妈,别闹了!》是台剧搭上Netflix快车大胆探索之作。

图片

△ 吴慷仁激情出演

跨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平台,始终在偶像剧领域里深耕。

也许你之前并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提起某一部在你某个时期,给你带来过快乐的偶像剧,你才会发现——哦,原来是她。

评论区大家在遗憾的同时,不约而同怀念起早年台偶。

这是80、90后绝对绕不开的情节。

今天这一篇,由特约作者@布拉德特皮 打开尘封的回忆——

那是糖果味的。

酸腐味的。

也是雨后青草味的。

台偶,就是这样。

01

2001:试水期

评价任何影视作品,都难以忽视其所处的时代。

想要不带偏见地看台偶,首先需要厘清两个问题:

置于当时当地,台偶好看在哪?

这个问题或许不该由台偶回答。

时间再提早一点。

95年,上海电视台引进现象级日剧《东京爱情故事》,帅女美哥的都市爱情剧一经播出,便迅速风靡。

转眼来到2000年,韩剧代表作《蓝色生死恋》火遍全亚洲,如一枚巨型催泪弹,赚走了无数观众的眼泪。

彼时,两岸三地却还没有“偶像剧”的概念。

打开电视机,“八点档”播的不是古装剧,就是家庭伦理剧。

一名综艺节目制作人找到大S,说自己想拍一部偶像剧,邀请她出演。

要知道,“偶像剧”在当时还是个新名词。

当时这位制作人没有做剧经验,找的导演从未导过连续剧;当时的大S没演过戏,四位男主角也全是新人。

一切看上去都太不靠谱。

就连这位制作人游说大S的说词,都充满玩票性质:

我帮你开一个深夜时段

没有人会看

反正失败了以后你就不要演

图片

2001年,《流星花园》在华视首播,改编自神尾叶子的连载少女漫画《花样男子》。

一部不被看好的新剧,却大爆特爆——

以集均6.99的收视率,创下收视神话,正式拉开台偶的序幕。

那位不靠谱制作人名叫柴智屏,后被称为“偶像剧教母”。

由她挖掘的新人组合F4红到发紫,《流星雨》唱遍大江南北。

图片

放到今天看,《流星花园》自然有它的尴尬可笑之处。

但在当时,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放眼华语剧集,它都具备开创性。

富家公子+灰姑娘的设定,今天看已经老掉牙。

但道明寺作为“霸总”的前身,其身上少年稚气的部分,中和掉了自信爆棚

带来的油腻感,达成微妙平衡。

杉菜杂草般坚韧、不畏强权的角色个性,在当时还没烂大街,反倒满足了万千女性观众对“非完美但备受瞩目型”女主的合理化想象。

除了鲜明的角色性格,《流星花园》的另一大看点,是它将一种开放性的文化风格引入华语市场。

剧中一些台词,放在今天看也称得上大胆。

道明寺和杉菜被锁楼梯间,第二天和西门美作这段“跨服”聊天:

-说真的,昨晚怎么样?

-就折腾到天亮嘛。

-折腾到天亮,一整个晚上……那在哪里呀?

-楼梯间啊。

-在楼梯间折腾到天亮!这么激烈哦!

图片

道明寺因为文化课不好,闹出笑话无数:

-你今天晚上是不是应该去找她,当个英勇的骑士呢?

-骑什么骑啊,你怎么说那么恶心的话!

图片

杉菜爸妈在女儿面前开黄腔:

-你在公司二十年,连个什么官什么长都没升上去。你升得真慢耶!

-不会啊,只有杉菜我生得很快吧

图片

与当时市面上偏正剧风格的剧集不同,《流星花园》整个故事围绕着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情感张力展开。

它不具备现实性,但端出了一份名为“美好爱情”的代餐,满足了观众的口腹之欲。

早在1994年,张楚一首《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就唱出了时代氛围。

年轻人以恋爱为理想,奔跑冲向新世纪。

那是一个与今天扑杀恋爱脑完全不同的时代。

台湾偶像剧与流行歌曲的出现,正是顺应了这巨大的需求。

《流星花园》改编自日漫,日漫的一大特点是撕破现实世界的保守,在作品中打破常规。

而对个性的渴望,同样迎合了当时观剧群体的精神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流星花园》的开播时间比日本同名日剧《花样男子》,整整早了4年。

《流星花园》按下了一个启动键。

自此,台偶宇宙开始了为期十年的运转。

02

2002-2004:探索期

《流星花园》开播次年,台偶便调配出同一菜系下的不同配方,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这一时期,先后制作出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同样是青春偶像剧,不同题材全面开花。

2002年,《爱情白皮书》走文艺清新路线,《MVP情人》则在感情线中融入篮球竞技热血风。

图片

2003年,由张韶涵、许绍洋主演的《海豚湾恋人》以音乐题材,开辟了剧集带火主题曲模式。

很多人没看过这部剧,却听过剧中那首《遗失的美好》。

来感受下颜巅时期的霍建华:

图片

同年,由陈嘉桦、郑元畅、黄志伟主演的《蔷薇之恋》开播,剧中“混乱”的人物关系,放在今天看也是奇葩的程度。

一句话总结这个三人行故事:有情人终成兄妹。

从女主视角看:我弟弟痴迷我哥哥。

从男二视角看:我最爱的男人爱上了我最爱的女人。

图片

除了三人复杂的人物关系,本剧的另一大看点,是它展现出浪漫爱情非常个体化的一面。

诸如男主对死去初恋的怀念,男二对不能爱之人的情感拉扯,其实都异于偶像剧的梦幻设定,呈现爱而不得的挣扎状态。

不是说它的剧情多么现实,而是角色的情感流变是扎根于生活的。

我想这与导演瞿友宁擅于调动演员、拍出细腻情绪不无关系。

可以说,这一时期台偶致力于拓宽类型,不但题材更多元,表达上也更趋近现实。

像是对传统玛丽苏类型的一记回击,2004年最火的两部台偶,都带点致郁向,把青春疼痛文学拍出了暗黑风。

《斗鱼》,讲述了乖乖女与混黑道穷小子的故事。

图片

或许你没看过这部剧,但一定在某次唱K时听过那首《Lydia》。

“他走了带不走你的天堂”

Lydia (2022 Legacy演唱会台北站|现场)詹雯婷

另一部是由大S、周渝民主演的《战神》,由日本漫画家惣领冬实的同名作品改编。

浪荡子赛车手+恐男的自闭少女, 最早的“双向救赎”文学。

图片

△ 无论看多少遍,都要感慨当年的大S真的好美

放一段两人的吻戏,现在看也相当奔放,分分钟吊打内娱偶像。

图片

男主陈零曾亲眼目睹双胞胎弟弟自杀,因挫败感患上PTSD。

女主绮罗因被继父性侵,无法与男性正常交往。

看上去陈零强势,绮罗软弱。

但这对CP最好嗑的地方,恰恰是其角色内在特质是互换的。

陈零用乖张伪装自己,以回避伤痛记忆,不敢面对现实。

而绮罗是直球选手,会直白地表达爱意;即使被威胁,也不做违心之事。

她才是本质上更强悍的那个人。

你可不可以亲我一下

图片

直到今天,《战神》仍被许多观众视为“台偶天花板”,并非毫无道理。

起码它让当年的我,第一次在台偶中看到爱的危险性

不同程度有心理障碍的两人走向彼此的过程,是格外艰难的,因为困在过去中的人,没有余力去解救他人。

由柯有伦演唱的主题曲《零》,暗合了这一主题。

走入零度空间等到一切分裂

就算爱的危险我们一起面对

来不及的防备没听过的誓言

要我怎么学会多了爱的明天

零 (2006飙新力艺巨星演唱会)Alan柯有伦

正因此,遇见爱、直面爱成了一件危险之事,激情带来阵痛。

但尝试去爱人的过程,本身也是自我疗愈的过程。

说到底两人不是被对方救赎,而是在爱人的同时习得了爱己,继而得以自救。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部剧触及到亲密关系的实质和存在主义的边角。

它讲了两个悲观主义者,力图在无意义中找寻出意义来。

两人相识之初,陈零说,世界迟早是要灭亡的,盼望末日早点到来。

最后一集,绮罗问他,还相信会有毁灭的一天吗。

他回答:

毁灭是必然的

只不过是迟早的问题

不过,我们也得要继续下去才可以呀

图片

正如原作者惣领冬实在作品中写道:

真正能撼动人心的并不是美丽或温柔,虽然它们的确能让人感动,但这样的感情不会持久。然而,悲伤或愤怒就不一样了,它会在人的内心留下不可磨灭的爪痕,将来就算伤痊愈了,痛苦却无法让人完全忘怀。

那一年,《战神》在青春偶像剧上留下一道爪痕。

拉动着台偶步入接下来的井喷时期。

03

2005-2008:全盛期

这一时期的台偶,正式步入“神仙打架”阶段。

仅2005一年,就诞生了三部经典偶像剧,分别是《王子变青蛙》,《恶魔在身边》,《恶作剧之吻》。

其中《王子变青蛙》曾连续霸榜20周。

打破《流星花园》的收视纪录,以最高8.05的收视率,成为当之无愧的收视冠军。

2008年,另一部台偶巅峰之作《命中注定我爱你》,以平均10.91的收视率,超了《王子变青蛙》的纪录。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两部刷新台剧史的作品,赢了收视,口碑却很一般。

图片

其实原因很简单,以《命中》这部剧为例,霸总男主+便利贴女主这种设定,又额外融入了未婚妈妈、先婚后爱、追妻火葬场等元素。

剧情越狗血,自是越吸引大众眼球。

可台剧在发展,观众的审美也在提升。

女主陈欣怡的讨好型人格,一心想为单家生个孩子的“圣母心态”,即便放在当年看,也显得过于陈腐了。

这一时期,收获口碑的几部作品,反倒收视平平。

2006年黑色惊悚题材的《爱杀17》,讲述了姐姐为追查双胞胎妹妹坠楼身亡的死因,逐渐拼凑出真相的故事。

剧情悬念迭起,放在今天也称得上精彩。

由张韶涵一人分饰两角,饰演性格截然不同的姊妹俩。

那个歪头一笑的鬼魅表情,让人印象深刻。

图片

然而,这部剧播出时因内容涉及血腥暴力,一度惨遭下架。引进内地,也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未能上星,只在地方台播出。

另一部,当年收视仅破5,却常年以9.0分居于台偶豆瓣评分榜首。

讲述高冷学霸与傻白甜少女的日常。

《恶作剧之吻》。

提到台偶就绕不开《恶吻》。

而现在回过头去看,让《恶吻》封神的,恰恰是偶像剧最稀缺的一个特质——生活感

此处插播一条,台偶在B站最出圈的“舞功”名场面:

你们不要再打了啦

△《紫禁之巅》

示范了什么叫稍加用力,偶像剧就成了搞笑剧。

其实青春期的中二感,力度本就很难把握,《恶吻》则是绝佳正面教材:

起初两位主角有各自的缺陷,直树太天才,无法体会普通人的情感;湘琴太单纯,成天只想谈恋爱。

但在相处的过程中,他教会她独立,她带动他共情。

褪去偶像剧外壳,这实际是一个成长故事,讲述了两个人如何确认自己的主体性,发现何为真实的自我。

向内,它注重对生活中人的感受进行渲染,体察到人具体而细微的情感;

向外,借助一些小细节,营造出日常氛围感,赋予这个“童话”烟火气。

阿金冒雨载湘琴,车后座那一捆菜;

直树家早餐桌上,煎得并不完美的香肠和蛋;

湘琴早上起床,翘上天的刘海……

正是有了这类对“真实”的阐释,使得《恶吻》在玛丽苏剧情之外,在生活和想象之间架起贯通的桥梁。

让观众愿意相信,在某个平行时空里,直树与湘琴真实存在着,过上梦想成真的生活。

一如《恶吻》特别企划中林依晨说的:

从出生到现在

这是我做过最美的一个梦

它也是许多观众那一年最美的梦。

在那之后,2007年,林依晨凭借续集《恶作剧2吻》,拿到第43届金钟视后。领奖时她说了这样一番话:

在我生命当中,有人跟我说过,当演员是要带领观众去看到更深层人性,我也极力希望做到这一点。我相信台下的各位都是用生命演出,用生命在表演的,所以我们绝对不止可以做到像今天这样。

像是要验证这番话的先验性一般,仅两年后,属于台偶的黄金年代逐渐落幕。

带领观众看到人性,就不仅仅需要关注到“浪漫爱”的个体性,也必然聚焦于其社会性。

而偶像剧,是否担得起这份重量?

当年,我们以为这一时期的台偶势必盛极而衰,自此滑向低谷。

可现在回头去看,接下来的后台偶时代,仍然没有停下它向前的脚步。

04

2009-2011:挣扎与蛰伏

这一时期,要论热度,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台剧史上收视第二,无数观众心目中的台偶mvp——

《下一站,幸福》。

他不能捐

这段名场面再配上主题曲丁当的《我爱他》。

是谁的DNA动了……

而这里我要说两部个人更偏爱的作品。

2009年,由杨瑾华、阮经天主演的《败犬女王》,讲述33岁的单身女主编和小她8岁男助理的故事。

时至今日,仍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姐弟恋”天花板。

本剧一开播即引发热议,原因在于观众敏锐察觉到,女主与过往台偶的女主风格截然不同。

单无双有能力,有事业心,颠覆了传统偶像剧“男强女弱”的定律。

图片

起初的单无双,表面强势而内在脆弱。

她也有年龄焦虑,十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为了迎合主流,她逼自己去相亲,想借此撕掉“败犬”的标签。

在与男主卢卡斯的交往中,她开始重新审视自我,取悦自己。

虽然她的转变过程称不上丝滑,但难得的是,这部剧并非传统的大团圆结局,女主最终拒绝了男主的求婚。

纵观台偶发展的10年间,《败犬女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在于它彻底舍弃了过往台偶女主的“圣母”形象,塑造了一个从自我需求出发的女主。

从过去“我能为对方做什么”过渡到“我想做什么”。

另一部同样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作品,是2011年由林依晨、陈柏霖主演的《我可能不会爱你》。

放在今天的评价体系下,程又青是典型的“不讨喜”女主。

她嘴巴毒,聪明又好强。

她清醒,有主见,常被误以为是“爱说教”:

婚姻总不能靠感动来成就

图片

她阐述分手理由:

我们之间的结束

不代表我不好,或是他不好

而是我们不适合

图片

这都源于她有鲜明的主体性,惯于直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直率地表达,必然意味着冒犯。

程又青的个性,像不速之客一样“侵入”这个故事里面,让其显得有棱有角。

她的脑子里总有两个人在打架,一个是被社会塑造的乖巧的自己,一个是直白表达自我的自己。

而更多时候,这两个她是相反的。

同事希望她少较真,凡事留点余地。

涉及原则,她分寸不让;

男友希望她“懂事”,做好贤内助;

在感情中,当个对方的配件,她做不到。

正是在这样的割裂中,程又青逐渐确立起身为一名女性的自我主体性。

图片

台偶中的女主开始思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女性与男性的关系。

女性观众则由幻象自己成为横冲直撞的杉菜,到幻象成为独立自信的程又青,这中间的转变值得深思。

程又青与杉菜最大的不同,是对两位男主,她有绝对选择权。

是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灵魂伴侣,还是选择一个充满性魅力的对象。

她做选择的前提是,找到自我,认清自己。

这便是“浪漫爱”个体性与社会性的集中体现,即在与他者的爱恋关系中,要找到自己的欲求,找准自己的坐标。

自我实现与“浪漫爱”或有冲突,却也并非对立面。

2011年之后,台湾偶像剧逐渐淡出大众视线。

直到有一天,台剧突然又杀回我们的视野。

但早已彻底撕掉了过去偶像剧的标签。

图片

图片

图片

台偶最红火的十年间,我个人也走过了启蒙期的懵懂,青春期的迷茫,以及青年期的割裂。

它拓宽了一代人的视野,让我们将目光投向遥远而不同的彼端。

它也陪伴了一代人的青春,在角色的聚散中,或许就记载着观看者彼时的离别与相见。

时隔多年,仍很难简单说明,台偶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或许,在对自己道出“你好”与“再见”的大段缝隙中,它填补了空间与时间。

那个叫做“偶像”的泡沫飘远后。

我们终归长成大人。


 分享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主题颜色

    • 橘色
    • 绿色
    • 蓝色
    • 粉色
    • 红色
    • 金色
  • 扫码用手机访问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说明联系邮箱,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

© 2024 www.idy.asia  E-Mail:[email protected]  

观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