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请不要再妖魔化他

精神病,是一个经常被妖魔化的概念。

前段时间,电影《河边的错误》上映。

主演朱一龙在访谈时,曾提到自己特意去精神病院体验生活。

他说看到病人们全都趴在铁栅栏上,一直看着他这个陌生人。

虽然什么也没做,但他依然浑身汗毛竖起。


显然,大多数的精神病院还是会给人一种瘆人气氛。

而这些,无疑也是大众对「精神病人」的普遍印象。

再加上诸多影视剧的演绎,似乎无形间将「精神病人」带上了一种恐怖、惊悚的色彩。


事实果真如此吗?

最近一部新片,就给了我一个意外的答案。

影片荣获了今年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讲述的也是关于一个精神病患的治疗机构。

在导演的镜头下,我完全感受不到任何异样的气氛。

今天,鱼叔就来和大家好好聊聊这部电影。

或许,它也会刷新你对「精神病」的固有认知。

《坚毅之旅》

Sur l'Adamant



「坚毅号」是一所精神病院。

但是,它跟我们过去见到的医院截然不同。

首先,外形上就不像精神病院。

这是一座漂浮在巴黎塞纳河上的木造驳船,由知名的建筑师设计而成。

周遭静谧祥和,绿树环抱。

如果无人提醒,将它认作一所艺术工作室都毫不违和。



其次,运作方式也很特别。

「坚毅号」的设立初衷,就是为巴黎的成年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温馨的环境和专业的治疗。

但 在这里,完全看不出医生和病人的区别。

每个人都身穿常服,表现得极为正常。


大厅里,能看到一帮人坐在一起聊财务状况。

俨然一个企业在做复盘总结。


舷窗边,能看到彼此间侃侃而谈。

不是疯言疯言,而是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无所不谈。


在外头,还有老人背着包惬意地浇花。

无人打扰,一片祥和。


甚至,还能成群结伴去市场购物。

一同相伴,再携手回来,一路欢声笑语。


没有冰冷的栅栏,也没有严格的管理。

可以说,「坚毅号」运作得如同一个微缩社会。

人人都是自由的,就连思想也不受缚。

一切都对应着这部电影的核心表达——

「艺术是最好的治愈手段。」


在这艘船上,每个人都能有独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人喜欢唱歌。

嗓音独特,热情洋溢。


有人喜欢画画。

画风另类,调皮可爱。

有些作品甚至被国际媒体关注。


有人喜欢弹电吉他。

拿起吉他,就立马成了「摇滚不死」。


还有人喜欢跳舞。

自己打节拍,即兴而来。


即便没有艺术细胞,「坚毅号」也会给予足够的空间。

专业的医生会拉着病人一起参与管理工作

小到财务整理、食物购置,大到社团活动、露天演出等等。

大家还会有专门的集体会议,各抒己见。


唯一能让人看出这还是一所医院的地方,不过是医生的几句吃药提醒。

一句「记得吃药」,如同早晚问候时那样稀松平常。

换来的,也是病患一致的应答。


由外及内,「坚毅号」都不像一座冷冰冰的精神病院,更像一个大家庭。

每个人都被尊重,且都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他们可以肆意表达,实现自我价值,不让人生停滞。

借助艺术,他们得以暂时走出病情的折磨,寻得继续走下去的力量。


而这部纪录片给我的震撼就在于此。

它不仅打破了我对精神病院和精神病人这一群体的固有认知。

而且让我意识到,原来他们也可以被完全正常对待。



早年间,对待精神病人的主要手段是拘禁管理

用高墙铁栅栏打造一个宛如集中营式的封闭空间,将病人与社会完全隔绝。

代价则是全面牺牲病人的自由。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以前的治疗方式也非常残酷粗暴。

从脑前额叶切除手术,到电击疗法,基本就是不把病人当人。


《飞越疯人院》

后来,西方国家开始实行一种去机构化的社区模式

关闭了大型精神病院,让病人 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并为少部分特殊病人提供专门的照顾。


《美丽心灵》

相较之下,两种模式优缺点都很明显。

前者将病人「藏」起来。

但粗暴隔离只会加重病情,大有一副任其自生自灭的意思。

后者将病人「放」出来。

虽然还其自由,但病人也有可能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治疗。


「坚毅号」则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

创立初衷,基于「机构心理疗法」

这套疗法的核心,就是认为人之所以会患上精神疾病,与社会也有很大关系。

将重点放在了改变护理人员和被护理者的关系上,强调二者不作严格区分,同时将机构变成连接患者和社会的重要纽带。

简单来说,就是建立一个「小型社会」。

帮助患者在其中重新学会生活,学会与外部社会打交道。

坚毅号在做的就是满足他们作为人的需求。

在这座船上,任何人不会因为患有精神病而遭遇区别对待。

他们相信,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他们才能得到更好的生活。


这样的机构,打破了我们对传统精神病院的固有认知。

医患双方打成一片,仿佛组成了一个老友会。

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任何疯癫的行为和可怖的眼神。

反而可以发现一个个热爱生活、充满奇思妙想的人们。

比如,有的人 擅长作画,总想主动露两手, 甚至自诩当代梵高。


对于有心学习画画的人,大家也会纷纷给予鼓励。

试一下,画一点。

没有严厉要求,而是好友间的温柔鼓励。


又比如,有人会提出想办电影节。

因此还专门开会,大家各抒己见,再一同讨论决定。


音乐家、建筑师、摄影师、歌手……

很难想象,这里有这么多形形色色的「艺术家」。

把令人望而生畏的精神病院,做成随性自由的「坚毅号」, 优点显而易见——

最大程度地消除医患之间的隔阂。

不用刻意区分,我们也看不出到底谁是什么身份。

眼前这个人是否有病,显然成了最不重要的事。

因为这样,就能不带任何偏见跟他聊天、谈诗、唱歌,甚至跳舞。



「坚毅号」 是 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治疗场所。

抛开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将他们看作一群活生生的人。


现实社会中对精神病人的高度妖魔化,我们可以在许多影视作品中看到。

「坚毅号」里,也有人提到精神病人犯罪率很高

说这话时,眼中有着难以掩盖的失落。


他会认为,人们把恐怖分子和疯子联系到一起是一件笑话

其实,自己和他们一样,只是内心脆弱。

而大家之所以不常见到他们,是因为他们没有出现在大众眼中。

因为他们不敢。

因为大众视线里,他们就是一帮脑子不正常的失控者。


也有人委婉提起外界的偏见。

片中就有一位母亲,因为患病而被剥夺了孩子抚养权。

「感觉周围所有人都很凶。」


但在这里,却能获得温暖的鼓励,并感到治愈的希望。



无论病情严重与否,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极强的自信。

俨然一副完全没把这病放在眼里的样子。

而他们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里比精神病院好的地方——

医生护士们,都愿意倾听


「倾听」,这个普通人都很需要的东西,对于他们病人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坚毅号」之所以特别,就是因为所有工作人员都只把他们当作普通人,没有社会大众普遍存在的有色眼光。

给予他们应得的尊重,自然就能创造一个温暖的环境。


就拿其中一位病人冯索瓦来说。

他的父亲,是法国一个知名的纪录片导演。

治疗40年依然无果的他,曾沮丧地告诉父亲:

「爸,我知道,我是你生命中的唯一败笔。」

这句话一出,让一旁的母亲泪流满面。


好 在,家人没有抛弃冯索瓦,而是努力给予他 更多的爱。

「我父亲从不介意我生病,他只要我快乐。」

因而,他活了大半辈子从不感到自卑,反倒更加随性潇洒。


就像电影开头,他就演唱一首《人体炸弹》。

表情陶醉,歌词自嘲,好听又好笑。


在冯索瓦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自由自信且时刻思考的人。

对着摄像机,他提到这里的精神病医生、心理医生、护士,甚至包括采访自己的人,都很重要。

每个人都对他们很好。

他从没有把这里当作监狱,反倒觉得这是人生的另一方向。

在坚毅号上,他能够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影片最后,打出了这样几行字:

「在现如今的世界里,

思想局限在了打勾打叉,

对个体的关怀日益削减,

但仍然有一些地方还没放弃,

还在努力维持着人与语言生动而诗意的官能。」


归根结底,精神病人依然是整个社会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而「坚毅号」是为数不多的能在人文关怀和病症治疗间取得平衡的机构。

想要彻底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

既要消解大众的歧视心理,也要重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坚毅号」无疑为这个世界开了个好头。

任重道远,但终究有了一束光。


 分享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主题颜色

    • 橘色
    • 绿色
    • 蓝色
    • 粉色
    • 红色
    • 金色
  • 扫码用手机访问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说明联系邮箱,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

© 2024 www.idy.asia  E-Mail:[email protected]  

观看记录